千亩桑园无穷碧,遍地蚕农采桑忙。
四月的东坝镇,春雨滋润。桑叶生长旺盛、春蚕茁壮生长,蚕农们纷纷抢抓有利时机,开展今年的春蚕养殖。
郁南县东坝镇发展蚕桑产业历史悠久,东坝蚕茧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该镇坚持立足“江东桑田,壩上药乡”目标定位,大力推动传统蚕桑产业深加工发展。2021年东坝鲜茧产量达4500吨,蚕农综合收入达1.8亿元,带动1.5万余农民实现增收致富,蚕桑产业编织起了农户绿色“小康梦”。
桑厚蚕肥,采桑养蚕正当时
走进东坝镇大坪村,千亩“田园桑海”映入眼帘。放眼望去,一人多高的桑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连片桑田青翠碧绿,片片桑叶迎风摇曳。在绿油油的桑田之中,随处可见蚕户们采摘桑叶的身影。新鲜的桑叶大而厚实,装满箩筐,那是蚕宝宝的美食。
“我早上6点多就起来摘桑叶了,这几天雨水足,你看叶子多润。蚕宝宝最爱吃了。趁晨露未干,我得多摘点回去,四眠蚕要吃很多桑叶,这里三大捆也只够它们吃半天。”蚕户郑阿姨一边收割桑枝条,一边开心地说。
据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张传伟介绍,该村自古以来都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是东坝镇蚕桑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从1997年开始引进“抗青”优质桑树品种,其单产高,叶质好,叶肉厚,比普通品种亩增产25%左右。目前全村共种有4000多亩蚕桑,1600多户人就有900多户种植蚕桑。
养蚕卖茧,“蚕宝宝”化身“金元宝”
在深步村,蚕农冯汉周正在给自己的蚕宝宝喂食,只见翠绿欲滴的桑叶铺满“蚕屋”,幼蚕密密麻麻地匍匐在桑叶里,发出“沙沙”的响声。
“第一批我养了3两蚕种,这批小蚕从芝麻般大小的黑点到现在已有四个龄期。到成蚕大约有700斤,一批收入有5000多元。去年上半年我养了8批,下半年养了7批,除去种桑施肥、蚕室消毒等费用,纯收入也有5万元左右。”冯汉周一边忙着照料蚕宝宝,一边笑着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56天。它的生命虽短,却绚丽灿烂。“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织洁白鲜茧,富一方百姓。”
示范引领,“合作社+农户”走出农民增收路
与蚕户们一样忙碌的,还有思磊村蚕桑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秋燕。在合作社内,数千张方格簇整齐排列,成蚕均已上簇结茧,白花花的蚕茧像鸽子蛋般大小,如雪似霜,煞是喜人。工人们正忙着整理方格簇,摘下结好的蚕茧。
“今年第一批,我们收了5000斤成蚕,一斤蚕能结出4.4两蚕茧。”陈秋燕介绍道,“按照往年每斤21元的市场价,扣除收购和人工成本等,这批次蚕茧收入能有4000-5000元。”据了解,合作社全年养蚕18批次,总产鲜茧18吨,可产丝棉约2吨,鲜蚕蛹3吨。合作社本着“合作共赢”理念,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社员收购成蚕,为蚕农分担风险,让蚕农稳定增收,同时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破“茧”成蝶,蚕桑产业“织”出乡村振兴梦
一片桑园,万斤蚕茧,致富一方百姓。据东坝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东坝镇蚕桑种植面积己达2.75万多亩,全镇8000多农户中共有6000多户从事蚕桑生产,其中种桑面积达5亩以上的专业户有1600多户。
近年来,东坝镇依托蚕桑专业镇的优势,把如何让传统蚕桑产业“破茧成蝶”、焕发新生,带富一方百姓,将成为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抓手。推出了东坝蚕砂、桑果面、桑叶茶等“东坝八宝”旅游手信和桑白浸鸡、香煎蚕蛹等“东坝十二道风味”美食品牌,发展蚕桑深加工产业,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培育、扶持众诚蚕桑种养专业合作社,利用废弃桑枝培育食用菌袖珍菇和药用真菌桑黄灵芝,着力延伸蚕桑产业链条,不断壮大蚕桑产业实力,突破蚕桑资源利用瓶颈,让传统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接下来,东坝镇将依托蚕桑资源和品牌优势,在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养蚕工厂化上下功夫,大力推广‘桑树+N’立体种养模式,积极探索‘桑—蚕—茧—菌—肥’循环农业模式和‘蚕沙、菌渣—有机肥’生态环保模式,扎实推动桑枝食用菌、灵芝种植基地建设,以党建引领、基地示范,带动周边及全镇蚕桑养殖户参与桑枝菌、灵芝栽培,将其打造成富民兴村产业;通过新建桑叶粉加工厂,加快饲料养蚕示范推广,带动农民种桑养蚕致富,走出一条蚕桑产业化经营的好路子。”东坝镇有关负责人说。
来源:云浮日报
通讯员:周艳婷 聂梓浩
责编:黄进健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