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发达的珠江流域,除了著名的东江西江北江,还有一条没有那么著名的“南江”——西江水系的一级支流泷江,现在统称罗定江。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就是中原接通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千百年来,也曾是无数罗定人走出大山看世界的必经之路。
△罗定泷江 康水才 摄
两个少年人,分别怀着拿云心事,经过南江的顺流逆流,经过古渡南江口,带着期盼走出去,经历了时代洪流的洗礼,又带着使命走回来,背负上历史馈赠的行囊。
陈培森(1923-1996),罗定县太平镇官导岗村人。1942年,19岁的陈培森从罗定中学考入岭南大学法律系,抗战形势下,岭大北迁至韶关,他从家乡太平河官渡头乘船出发,经南江口下西江转北江到韶关入学。战火弥漫,学校放假,陈培森避乱于家中,与高中学长、中山大学学生、中共党员区映寰及潘焱荣等人密切交往。区、潘受命回乡发展力量,筹备成立“三罗游击队”,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四支队十四团。陈培森父亲陈连虞是清末武进士,家境富裕。官导岗的武魁大屋,就成为他们秘密活动的交通站。他普通学生的身份,与地下工作者以同学关系来往,为革命工作做了很好的掩护。加之为人慷慨疏爽,除了在家中招待来往的“同学”,还经常给他们粮食和活动经费。
1946年大学毕业后,陈培森回到罗定由蔡廷锴将军倡办的泷水中学任教。1949年2月16日,中共广南军分委和粤中纵队负责人冯燊、吴有恒等奉命在罗定泷水中学宣布成立“罗定县人民政府”。泷水中学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和游击队的联络点,联络员陈培森等带领学校一批共产党员和100余名学生参加游击队。
1949年4月,党组织安排由陈培森具名做东,在罗镜酒店安排饭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第十四团也在此时此地宣告成立。
这一年陈培森正式成为共产党人,也真正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这一年中秋节,险些被同村一个恶霸地主烧大锅水,当众“活捉生劏”;12月,他挎着驳壳枪勇闯太东,智取碉楼,活捉土匪恶霸陈少达,而双方无一人伤亡,这个智勇双全的故事至今仍在家乡流传。
1949年陈培森26岁,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被任命为第一届罗定县人民政府西南区行政委员会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罗定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长。后历任榃濮、素龙两区区长。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陈培森的党籍始终未能落实,调任教育战线,历任数学教师、副校长、校长等职。1979年落实政策调任县教育局副局长、政协罗定县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直至离休。
1979年,他重新递交了入党申请。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县领导要求他继续以非党身份,到政协负责统战工作,他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迎接新的任务和挑战。
直到1996年去世前,陈培森对于自己的共产党人身份,一直都牢记在心。这样的执着使他无论在平凡的讲坛,还是开拓统一战线,都能做到不慕名利,无惧低谷,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成为同行与晚辈的典范,家族的骄傲。
1949年,17岁的唐家裕(1932-1997)刚从罗定师范毕业,作为进步学生,跟随当时的地下党员,参加革命活动。11月初,他接受了一个相当光荣和艰巨的任务:独自带上一杆步枪,带领一个船队经南江口入西江,到肇庆押送粮食回罗定。我脑海常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秋江如练,寒风萧萧,一个持枪的少年站在船头,单薄的身躯显示出坚毅和力量,清秀的面容却透露着智慧和自信,新的生活即将展开在他的面前,新的世界即将由他来开创!当他和运粮的民工住在肇庆专署临时招待所翕庐(绿瓦桁)的时候,当他押送着一船船粮食沿着南江回溯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因为父母双亡家道中落,靠兄长接济才完成了学业,长期吃不饱饭的自己,从此就和粮食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辈子为了罗定人民吃饱饭吃好粮而奔走操劳。
△参加肇庆地区粮食干部培训班时的合影(第二排右一为 唐家裕)
新中国成立后,唐家裕担任罗定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农办副主任(主任是县委书记兼任),主管全面工作。1966年,被下放山区公社的粮所,落下了哮喘的病根。后来被打成走资派,关押到看守所,下放到五七干校集中劳动,头发全白,哮喘和胃病日益严重,经历了十多年蹉跎岁月。1978年重新安排工作,担任国营罗平农场场长,鼓励支持农场的知青参加高考。1979年落实政策任县粮食局副局长,兼任罗定县农工商公司和银河公司经理,奔走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为罗定长岗坡渡槽和金银河水库建设保障粮食供给。
△年轻时的唐家裕和罗定县委同事朱绍业(朱绍业退休前是肇庆 市委组织部长)
“拨乱反正”的时候,当年陷害批斗唐家裕的人上门道歉,他是真正完全的原谅和放下,教育家人要相信党有走出弯道的能力,往前看,向前走。这种对党的充分信任和绝对忠诚,使他曲折坎坷并不辉煌的人生变得明亮而纯粹,初心不老,依然少年。
南江水暖,西江水长,激浊扬清,流淌不息。70多年前的这两个少年,当年的满眼神州,如今已是得偿所愿的美丽和富强。他们后来的工作也有交集,但更多的是在不同的层面和领域,和前赴后继的南江少年们一起,为这片南江滋养的大地奉献他们清澈的爱。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留下的红色基因,将在我们的血脉代代相传。一百年四海翻腾,一百年五洲震荡,自新如流,初心不染。这红色基因,一定让我们永远是勇立潮头的少年!
(作者唐文明,罗定人,广东肇庆中学高中语文高级教师,曾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称号。肇庆市人民政府督学,2013年开始负责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工作,担任肇庆市关工委讲师团成员、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等职。)
参考资料:
1.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罗定县组织史资料》
2. 罗定市政府门户网站-罗定市档案馆《罗定县人民政府成立旧址》
3. 《泷江文艺》(1996年第四期43页潘焱荣《烟——悼念陈培森》)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王铭灏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