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不少服务单位推出了新型祭祀方式引导市民文明、绿色祭扫。在八宝山老山骨灰堂,就推出了一款十分环保的水溶祭祀用品,有寄思信笺、寄思折叠花,成为市民表达哀思的又一新选择。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是祭祀扫墓的日子,这一绵延千年的习俗,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了国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情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传统焚烧纸钱等祭祀用品的弊端日益凸显,亟待破旧立新。
一方面,焚烧祭品严重污染空气,一些地方清明小长假天天都是污染天,空气质量甚至一度“爆表”。焚烧祭品还带来安全隐患,近年来,多地不乏因祭扫焚烧纸钱引起火灾的案例。另一方面,制作精美、价格不菲的祭品被付之一炬,显然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高达100亿元。
习俗传承需要适应时代变迁,清明祭扫也要移风易俗。如何引导市民文明、绿色祭扫是一门学问,需要有关方面拿出大智慧。前段时间,哈尔滨就治理生产经营焚烧冥纸冥币进行安排部署,要求“严打生产源头、严查运输渠道、严罚销售环节、严控末端焚烧,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不仅立即引发舆论质疑,实施效果也堪忧。正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所说,提倡文明过清明没问题,但法无禁止即可为,“让大家买不到可烧的纸,老百姓的心里不会舒服的,更何况大家还会找其他的渠道”。
老话说得好,“让人脱下外套的,不是狂风,而是暖阳”。倡树文明祭扫新风,不能单靠一纸“禁烧禁买冥纸”的行政命令,必须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为推进文明生态祭扫提供更多可能。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网上祭祀,让许多不能到现场祭扫的市民,能够在云端悼念缅怀。还有一些地方将骨灰制作成“生命晶石”,可作为饰品随身携带,既节约了土地资源,符合生态殡葬的理念,也打破了空间束缚,方便亲人祭奠怀念。
从这个角度看,八宝山老山骨灰堂推出的全国首款水溶性祭祀用品,堪称科技赋能文明祭扫的典型。据介绍,这些产品由特殊材质纸浆制成,入水即溶,对环境零污染;市民可以在水溶信笺上写下对逝者的思念,看着饱含深情的家书在水中渐渐散去,同样可以寄托哀思。这种新型环保祭祀方式,既考虑到了公众的心理诉求,又兼顾对环境的外部效应,相信许多人都是愿意接受的。
对于清明节的来历,《历书》是这样记载的:“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二字本身就有“清洁而明净”的意思,蕴含着文明、环保之意。清明祭扫移风易俗,除了引导公众转变观念,更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研发环保祭品,推广绿色祭祀,通过科技赋能让清明更“清明”。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编:区德东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