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吴少敏 钟哲)7月9日上午,在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的农田里,夏风拂面,稻穗摇曳,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涛和副研究员、实验室主任王加峰正忙着收割水稻。
这片水稻“大有来头”。
8个月前,稻种跟随“嫦娥五号”进行了一次长达23天的环月旅行,在深空环境中接受宇宙射线的照射,随后安全返回地球并“落户”广东。
如今,该稻种长成半个人高,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杆。每粒稻谷约1厘米长,呈米白色间褐色。
郭涛和王加峰右手握着镰刀,左手攥住几株水稻,双手横向用力,稻杆应声而断。割下来的稻杆带着稻穗,被整理成一捧一捧,垒成丰收的小山。
打谷机轰鸣起来,农民们临时组成流水线,捧稻,打谷,递盆,装袋……2000多株水稻被分成3大袋稻种,装车运回实验室。
早在8天前,航天育种中心的30余名师生就开始对水稻进行精准采集。每人身上还有一个小挎包,里面是一叠叠标有编号的信封。
“大家按照提前分配好的任务,‘认领’自己所负责的水稻。在小心地查看水稻根部所挂的编号后,给每株水稻采集4穗、约500粒的稻种,放到有编号的信封里。”郭涛说,稻种被带回实验室后,将分成不同的小样本开展研究,以检测水稻的品质。
今年秋季,“中国天稻”的后代将在实验室里开始育秧,并适时移栽到稻田里。未来几年,它们会在广东的土地继续繁衍,纯化优良性状,有望成为100%中国原创的水稻新品种。
端牢中国“饭碗”,广东正在行动。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黄泳文
值班主编:区云波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