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想念袁爷爷,你知道杂交水稻有多难吗?

2021-10-16 10:38:52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

现在,我们已经过上了吃饱喝足的生活,开始追求更健康的饮食:低油、低脂、低糖,这是以前所不能想象的。而且,在城市里,我们也能非常容易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风味。对上班族来说,每天的一大困扰就是“早饭吃什么、中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有这样的困扰,反过来也说明了当前中国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

生活水平提高之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人生一串》、《宵夜江湖》等美食类纪录片也开始风靡。

其实,结束饥荒的时间并不遥远。就在几十年前,能够吃上一顿饱饭依然是很多人的深刻记忆。1955年,全国实行粮食“统销统购”,粮票也应运而生,那时候的粮票可以说是“第二货币”。直到1993年,我国的粮油才实现敞开供应,粮票也随之正式宣告停止使用。

当时,不仅有全国粮票,各地也有自己的粮票。如果要出差去外地,全国粮票才是“最硬的硬通货”。

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已达13390亿斤,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面对这些喜人的成绩,我们又想起了今年5月22日离我们而去的那位老人——袁隆平院士。

这是段英语版的科普视频,关于杂交水稻的原理有形象地讲述,家长们可以给孩子看下,了解袁隆平院士的成果以及中国杂交水稻对世界的贡献。

学过高中生物的朋友都知道杂交的概念,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及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规律。杂交实验似乎并不难做,但是要进行水稻杂交没那么容易。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的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

可是你看到过水稻的花吗?花很小,要靠人工给水稻花去掉雄蕊,非常麻烦。那么袁隆平院士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开始进行水稻杂交研究的呢?让我们看看《袁隆平口述自传》中的有关内容:

在1926年,美国人琼斯首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并首先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从而引起了各国育种家的重视。后来,印度的克丹姆、马来西亚的布朗、巴基斯坦的艾利姆、日本的冈田子宽等都有过关于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报道。科学家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首先是从不育系的选育开始的。

1961年夏天我发现那株天然杂交稻,之后我获得灵感: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也就会有天然的雄性不育株,因为水稻之所以会天然杂交,关键就在雄性不育株。鉴于美国研究的玉米和高粱的雄性不育株起初都是在自然界中找到的,而水稻与玉米、高粱又同属禾本科植物,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共性也可能会体现在都有天然雄性不育株上吧,只是过去没有这方面的有心人去关注与发掘,或是有人注意到了但还没有找到而已。

不管怎样,反正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不仅我们自己没有见过,就连中外文献资料中也未见报道。我们知道的只有一点,即花药不开裂是许多作物的雄性不孕性性状之一,因此我们就根据这个特征来按图索骥。寻找到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用以作为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材料,再用来培育杂交水稻。

1964年6、7月,水稻开始进入抽穗扬花的时节,我开始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的工作,具体讲就是到稻田里仔细寻觅。为了找到我意想中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每天我都鼓起勇气去,可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那是很辛苦的,我早上吃了早饭就去下田,带个水壶,两个馒头,中午不回来,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来。上面太阳晒,很热;下面踩在冷水中,很凉,因为没有水田鞋,都是赤着脚。就是那样差的条件和饮食,我肠胃病就是那样引起的。

每天天亮时就去,在几千几万的稻穗里寻找,像大海捞针一样在稻田里一穗穗、一株株、一行行地观察。6、7月份,天气很热,却是水稻开花最盛的时候,也是寻找不正常雄蕊的最佳时机。

日复一日,没有收获,但我又总是乐观地期待着明天,这种意念支撑着我努力地寻找。头顶着似火骄阳,行走在茫茫的稻海之中,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正在开花和刚开过花的稻穗花药上,也就忘记了热和累。

7月5日,是我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第14天,午后两点多,一株特殊水稻吸引了我。花开了但花药瘦得很,里面没有花粉,退化掉了,但是它的雌蕊是正常的。这就是退化了的雄花吗?我欣喜若狂,立刻将花药采回学校实验室做镜检,发现果真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株!真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14天,终于拿放大镜在观察了14万多稻穗后,从 “洞庭早籼” 品种中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这意味着,攻克杂交稻育种难题跨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年,我,加上妻子邓则,我们又继续在水稻扬花季节,在安江农校和附近农田的茫茫稻海中逐穗寻觅雄性不育水稻。由于上年观察,我有了些经验:正常植株的颖花刚开花时,花药膨松,颜色鲜黄,用手轻轻振动便有大量花粉散出。开花后不久,花药便裂开了,药囊变空,呈白色薄膜状挂在花丝上。在检查时,对发现有开花后花药不开裂、振动亦不散粉的稻穗,再用5倍放大镜进一步检视,确证为花药不开裂的,就视做雄性不孕植株,加以标记。2~3天即复查几次,并采集花药进行显微镜检验,用碘化钾液染色法进行花粉反应的观察。

论文手稿

这样经过反复试验,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再经过反复分析论证,这一年的10月,我把初步研究结果整理撰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并投稿到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杂志上。

在这篇论文中,我正式提出了通过培育水稻 “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为 “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 “三系” 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于经过了两年研究,逐穗检查,已找到一批能遗传的自然雄性不育材料,因此,我得出结论为:水稻与其它作物的雄性不孕现象是大同小异的,主要表现在花药不开裂、花粉败育或不能形成花粉等方面,并将水稻雄性不育划分为无花粉型、花粉败育型和花粉退化型三种不同类型。这在历史上属首次揭示水稻雄性不育的病态之谜。

论文稿寄往北京之后的几个月中,没有得到回信,也没有退稿。结果是1966年2月发表在《科学通报》1966年的第4期上,当时该杂志是半月刊。五一劳动节之前,我收到了30多块钱稿费。不久又收到了科学出版社计划财务科的通知,我才知道这篇论文还刊登在了英文版的《科学通报》上。我很高兴,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得稿费。那时我的月工资是73元,而中英文的稿费加在一起是60多元,几乎是我一个月的工资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的论文能够发表在一份权威性的学术刊物上,意味着对我研究成果的初步承认和肯定,这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前进的信心。

稿费通知单

“文化大革命” 不久就开始了,杂志随之停刊了。万幸的是,这篇论文算是赶上了《科学通报》的末班车。后来在 “文革” 中,这篇论文对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进程,竟然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一锤定音、扭转乾坤的作用,的确令人感慨万分!

今年八月,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巨型稻”成功。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常规稻的两倍,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

“巨型稻”不仅有粗壮挺拔的稻秆,还耐淹涝、耐盐碱,而且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阴避凉提供最佳栖息场所。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正在成为现实!

禾下乘凉梦

一稻一人生

那一丛丛挺拔的稻杆

那一片片喜人的稻花

载着后辈们的思念

也载着袁爷爷越来越近的梦想!



来源:腾讯网

责任编辑:冯浩森

值班主编:区云波

热门评论
打开云浮通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世界粮食日想念袁爷爷,你知道杂交水稻有多难吗? 2021-10-16 10:38:52
中国共产党罗定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2021-10-16 09:42:16
健康 | 所谓“朋克养生”并非健康之道 2021-10-16 09:54:08
云安区公安快速侦破一起盗窃案 2021-10-16 09:53:32
郁南 :10名“新时代好少年”获表彰 2021-10-16 09:50:59
郁南县宝珠镇以“三读两赛一课堂”强化党史学习教育 2021-10-16 09:46:21
新兴县天堂镇党建融合模式显成效 2021-10-16 09:45:36
郁南县召开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2021-10-16 09:44:25
新兴县太平镇: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革命精神 2021-10-16 09:41:19
云城区加强建筑工地防疫和安全检查 2021-10-16 09:40:51
没看够!下载个云浮通呗!
云浮通 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美丽云浮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