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长津湖战役的电影《长津湖》正在全国热播,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展示了“最可爱的人”的光辉形象,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引起国人的共鸣,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抗美援朝老兵这一群体。在我市,有一位名叫陈强的老战士,他曾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寇浴血奋战,也在解放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作为坦克部队教官,坚持在冰天雪地中训练坦克兵,向朝鲜战场输送了4批坦克战士。这些战士们操纵着坦克驰骋朝鲜大地,在与敌人的血战中取得了不俗战绩,打出了中国坦克部队的威风。
陈强1927年9月出生于广东兴宁县新坡镇,他18岁参军,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将战火延烧到中朝边境。为应对战火威胁,我国积极备战准备支援朝鲜。同年9月,陈强被抽调到刚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战车学校,成为首批坦克兵学员。“当时我还在南方的部队,突然就接到通知前往北京接收并学习操作苏联援助的坦克。这些坦克名为“斯大林2号”重量达54吨,是名副其实的‘大家伙’。”陈强回忆说。
经过苏联教官3个月的速成训练,1951年初,首期学员毕业,他们大部分到了抗美援朝前线,陈强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教,担任坦克炮的射击教官。“当时我们训练的营地在卢沟桥那边,卢沟桥下面就是永定河,河面很宽阔,一到冬天河面就结冰了,我们就在河上训练。那时候天真冷啊,北风呼呼的,哈一口气都立即结冰。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没有一人退缩,大家都憋着一口气,要学好战术打败敌人。”说到当年训练的场景,陈强依旧记忆犹新。
为让训练更加接近朝鲜实战环境,让战士们入朝后尽快适应并充分发挥战力,部队转移到沈阳、长春等更加寒冷的地方进行训练。
“培训期间,我的手脚年年都冻肿,而且我的耳朵也被大炮震聋了。因为学员们都是轮着练习的,但我却一直要坚守在教练岗位。经年累月,那一发发大口径大炮就把我的耳朵震坏了。”陈强指着自己的耳朵对记者说。
“有了坦克,志愿军就如虎添翼了。战争期间,我前前后后共把培训好的4批坦克兵送到朝鲜。当时我也申请到前线去,但组织没有批准。”陈强说。
每次送坦克兵到朝鲜,陈强和教官们都被安排到前沿阵地观战及组织前线官兵座谈,吸取实战经验,改进训练方法。“我们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战术,打美军的坦克部队,我们就把他们引到一面是深渊一面是绝壁的路上,早已埋伏好的部队就攻击第一辆和最后一辆坦克的履带,把履带打坏让它动不了,那整个坦克队伍都进退不得,只能成为我们的俘虏了。为了避免我方坦克被美军飞机攻击,我们就在坦克后面绑一棵树,跑起来就把坦克跑过的痕迹都扫没了,美军飞机就找不到我们的坦克了。”谈到当年的战术,陈强依然侃侃而谈。
朝鲜战争结束后,陈强仍作为教官留在部队。1960年冬天的一次夜间训练时,陈强被一块弹片击中左眼,从手术台上醒来时,才知道眼球已经被摘除。转业后,陈强被分配到云浮,在云浮的绿水青山中过上了新的生活。如今,陈强已是四世同堂,生活其乐融融。
采访间,记者看到了一张陈强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穿着帅气的坦克兵制服,威武潇洒。临别时,他叮嘱我们:“行程万里,不能忘来路,饮水思源,更不能忘了初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要更加努力作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