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冬至后气温骤降,温度变化大,正值心血管疾病高发期。房颤、心肌梗死、冠心病、以及由于心源性疾病导致的脑卒中等疾病频发。所以“冬天来了,我们的心脏准备好了么?”
据不完全统计,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作概率上升7%。在各种各样的心脏疾病中,房颤由于好发群体为老年人,且房颤病人受降温影响更容易发生脑卒中,对于这样的“隐形杀手”,中老年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防范。
什么是房颤呢?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就是心房的搏动特别快且没有规律,从而诱发整个心脏节律失控。房颤是个“慢”病,很多病人反映房颤不危害生命,发作时“熬一熬”就过去。但正是由于大家放松警惕,导致“定时炸弹”常伴左右。数据显示,房颤患者的心房率能达到惊人的350-600次/分(正常情况下为60-100次/分),超负荷的运转对心脏的损害可想而知。
为什么要治疗房颤?
房颤好比身体的发动机受损,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整个身体出现问题。房颤会引起脑卒中及其它血栓事件,导致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增加2倍,由房颤引起的脑梗死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一直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难题。
冬季房颤高发我们该怎么办?
降温时节,有一位患者在睡觉醒来时突然肢体无力,到医院检查时,神经内科诊断是心脏里面的血栓脱落导致的“一过性脑卒中”。在心内科出诊后,发现有房颤指症,建议做24小时心电监测进一步确诊,但患者当时没有接受。到了第二年,患者状态明显不如前一年,短短二十几分钟里多次出现了无力的症状。确诊为房颤无疑。但是患者再次拒绝了近一步治疗。房颤作为老百姓口中的“慢”病尤其容易被忽略。最终患者在儿女的强制要求下进行了射频消融相关治疗,在多次“一过性脑卒中”后就得到了有效救治。经统计,我国房颤患者人数约有1000万之多。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一生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概率会患上房颤。但实际上,房颤病人能够接受有效治疗的比例极低。尤其在冬季,气温骤降,房颤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骤然增高。除了及时体检以及到医院诊治以外,针对房颤患者有如下建议:
房颤时心跳加快且无规律,患者会有:心慌、气短、胸痛、疲劳、运动能力下降、晕厥等症状,持续时间不定。一般房颤的发展规律是从阵发性房颤逐步过渡到持续性房颤,长期的耐受使得病人习惯了心慌、胸闷的症状,很容易误认为病情好转。但恰恰相反,其实这部分患者是最危险的。那么这时我们如果可以自己对身体状况是否符合房颤做个初步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测是否发生了房颤呢?这里有5大信号帮你自测:
1.头晕眼花或昏倒;
2.感到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
3.胸部疼痛、感到压迫或者不舒服;
4.体力疲乏或者容易疲劳;
5.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有一种简单的辨别房颤的方法就是搭一下脉搏,如果脉搏变成了又快又不整齐的(当然也有少数不快的),就像“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这时候请您不要犹豫,一定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确诊有房颤后如何治疗?
目前针对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2个方面: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由于房颤本身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患者的身体条件千差万别,目前市面上供选择的药物却并不多。在非药物治疗方面,伴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射频消融、冷冻以及未来的脉冲消融都给病人恢复健康提供了新希望。
最后对于广大的房颤患者,在此建议大家及时发现尽早治疗,避免承受房颤多种并发症的风险,也避免由于房颤导致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希望每一个冬天房颤和您不再相见。
来源:央视网
责编:董琼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