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
对接“双区”“东融西联”战略对接湾区战略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九月的云浮,依然炽热。
位于云浮高新区的“云谷”,跃入眼帘的是山清水秀、充满现代科技气息的绿色“大观园”:青翠竹林,小桥流水,红花点缀绿地,一派与湿地相连的原生态景象。穿行在青山逶迤的田畴,驻足于生机盎然的“绿广场”,触摸着信息产业异军突起的心脉,我们感受到的,是云浮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热度。
移步皆惊喜,举目满眼春,28年,弹指一挥间,一座山区小城已悄然蝶变。
云浮巨变,源于其砥砺奋进的内源动力,源于其独有的发展视野,“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对接“双区”、“东融西联”战略实施……28年来,云浮把山区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把政策机遇、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美丽云浮”建设交出了新答卷。云浮,这座开放、包容、创新的“石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近年来,云浮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截至2021年底,全市林地面积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23%。(云浮融媒记者区伟东摄)
新思路 新探索 从“蹒跚学步”到步履铿锵
思路决定出路。云浮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如何闯出新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成如容易却艰辛。
云浮地级市成立28周年,云浮从“摸着石头过河”蹒跚学步,到步履铿锵一路前行,经历了一次次的艰辛和坎坷,步伐却越来越坚定。作为环珠三角最近的粤北城市,云浮是全省森林覆盖率排名第二的园林城市,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但工业经济薄弱,空间极度匮乏,在一个城乡二元反差突出的山区城市,如何实现突围?“云浮发展的思路不能小,发展的眼光不能小。”云浮决策者将发展的起跳点放在区位、生态、人文禀赋等优势上。
2021年来,新一届云浮市委以高远的思路和前瞻的视野,围绕“云浮有什么、云浮能做什么、云浮想做什么”,以此作为新时代云浮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提出摈弃“硬拼”资源环境的产业发展方式、“蛮拼”成本筑巢的招商引资方式,发挥云浮生态、人文、资源的优势,把云浮打造成为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在发展质量上融入大湾区“第一方阵”。2021年12月,市委书记卢荣春在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提出“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由此,“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成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先导战略的新方向。
“一”就是锚定“打造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这一目标定位;“二”就是围绕“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和“抓经济发展就要抓财政”这两条主线;“三”就是聚焦园区经济、资源经济、镇域经济“三大抓手”;“四”就是充分激发云浮人文、生态、区位、资源“四大优势”;“五”就是着眼破解经济体量小、财政实力弱、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生短板欠账多、人才缺乏、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等“五大问题”;“六”就是持续擦亮禅文化、硫化工、西江水、石材产业、温氏集团、南药产业“六张名片”。一套套治标治本推动发展的“组合拳”呼之欲出。“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的出台,捅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重新整合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焊接资源与市场、时间与空间的迸发优势,纵横捭阖,将云浮的“盘子”由“小”做“大”。
妙棋一着,满盘皆活。今日云浮,推动发展攻坚之战“犹正酣”。这座给人以无穷想象力的城市,正朝着赶超发展的目标,昂扬奋发,破浪前行。
新产业 新集群 从无中生“有”到有中做“特”
传统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蕴含一条铁定的规律:要发展,必须转型,这是必由之路。
云浮科特机械有限公司的转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科特机械有限公司原来是云浮一个不起眼的家族式小企业。近年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的传统石材机械,开发中高档数控石材机械,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一跃成为颇有名气的“明星企业”。无独有偶,位于新兴县的广东凌丰集团现代产业升级基地内,由凌丰集团自主设计、自行研发、自主安装调试的1#不锈钢制品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生产,与传统生产相比,自动生产线的生产工人使用量由原来的130人降到30人,产品在线生产平均时间由5天降到3小时以内,综合成本比传统生产降低约10%,年人均产值提升一倍以上。
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建市初期,从“三来一补”引进外来企业,云浮的产业开始形成“雏形”,电力、石材、不锈钢、硫化工等产业开始集群化形成本土特色产业,在经历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之后,终于迎来新的产业重生。仔细追寻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看到:这是云浮市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借势发力,注重打造绿色GDP、高新GDP的成果,由于着力在产业规模、产业链上做文章,带来了工业经济的快速转型。“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加速集聚发展,新兴产业如朝阳升起,一批“国字号”百亿级的大型项目如金晟兰、东海精品钢相继落户云浮;广湛高铁、云浮国际物流港等“融湾”通道加快建设,“1+5”产业转移园不断提质扩容。一批批“链主企业”脱颖而出,金属智造、信创产业、氢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旅产业、现代物流、清洁能源等“十大园区经济”也逐渐茁壮成规模。通过“大信息、大产业”的辐射,重新整合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以产业布局优化功能化区域市场效益最大化,把“传统的”提升为“现代的”,“本土的”提升为“特色的”,“特色的”变为“世界的”,走出一条产业转型的破茧之路。
抓住了机遇,往往能成为发展的领跑者;错失了机遇,则常常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作为环珠三角城市中最近的城市,云浮虽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是倚重“近水楼台”并未得月,更未先得月。左邻右舍的相继快速隆起,使云浮面临长期沦为经济低地的危险。发展特色产业,是云浮的必然选择。唯有推动“特字号”产业的加快崛起,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撬“动能”支点,点“集聚”之睛,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依赖,云浮新兴产业发展才能风生水起。建市28年来,云浮遵循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让资源优势、特色优势真正“生金吐银”,从而摆脱了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依赖,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视野 新业态 从“借船出海”到“创新驱动”
向高科技要驱动力,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这是云浮地级市成立28年来发展的制胜法宝。
对于欠发达地区,因研发投入少、创新人才短缺导致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无疑是实现赶超发展的“第一短板”。如果不能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山区要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无异于“缘木求鱼”。唯有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高科技产业前沿,走协同创新之路,加快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站在新的起点,云浮将目光瞄准了创新,“创新驱动”成为云浮的高频词。
好的战略,如同一粒饱满的种子,一经播撒,便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没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没有高科技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信息化,发展高质量化,此言一点不虚。
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云浮致力构建新业态,发力新经济。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利用技术、人才、信息优势为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构建“技术研发-孵化-商业化”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同步搭建技术交易、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等服务平台,转换新动能,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聚集,打造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加速技术商业化。在技术导入环节“借船出海”,通过与院校和华为等“明星”企业战略合作,吸引国内一流院所的科研力量与技术成果,利用本地企业资源,创建企业研发中心,全力引进高端科研力量与技术成果。健全孵化中试载体,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做强孵化环节,促进创新技术商业化落地,构筑“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全产业链。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高质量发展的广度,“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让云浮一下跻身粤东西北山区城市产业发展战略舞台上主角的行列。这是云浮“突围”的关键所在,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打戏”。
位于云城区思劳的氢能源基地项目,作为和佛山合作共建的氢能源产业,目前在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体系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已引进集聚上中游氢能核心企业16家,投资总额超50亿元。全产业链布局方面,已经建成世界产能最大的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生产线,未来的“中国氢能硅谷”轮廓初现。
新优势 新活力 从“湾区思维”到“内通外畅”
经济高质量发展,谋在营商环境优势的构建,重点在深化“放管服”改革。
多年来,云浮着眼于行政审批的“痛点”和“盲点”,着眼于企业群众关心的“重点”和“难点”,着眼于政府服务的短板和不足,不断优化服务,努力打造绿色发展“云浮样本”。“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硬的要素保障条件,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云浮的软环境建设是吸引我们投资和促成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一外来投资企业负责人对为何选择投资云浮如是说。
建市28年来,云浮出台一项项举措、一条条措施,吹响新一轮软环境建设的冲锋号角。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优化部门机构及其职能配置,全面解决政府管理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把该“放”的彻底下放、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同时,加快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如推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改为认缴制、改进住所登记、并联审批、一个窗口办理等,并推行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电子商务企业集群注册、“双告知”承诺制等创新举措落地生根,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此,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务环境更加优化,内通外畅、活力迸发。
2022年9月28日
《云浮日报》特刊1
云浮融媒记者:朱觅
编辑:董琼
责编:麦月勇
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