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

2022-10-14 16:5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时代课题、擘画宏伟蓝图,鲜明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断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循大道,至万里——“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引用的古语。

2012年11月,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说:“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正是在这次参观展览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并以“人间正道”阐释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中国梦”开篇新时代,一条厚植于中华沃土的治国理政大道徐徐铺展。

古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为万“器”之统领,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道”的正确指引。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力棒交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手中,习近平总书记铿锵作答:

“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治国理政大棋局中,如果说“道”是前行指引和远大目标,“器”则是具体路径和谋划方略。

以道御器,道器合一。

2020年金秋十月,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举世瞩目。

全会公报的字词之变,清晰勾勒出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四个全面”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四梁八柱”。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明确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统筹推进“三大攻坚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远大理想和现实工作相结合,在不同阶段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和极具针对性的实现路径,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以器载道,道在器中。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高度评价。

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下,深圳如今又承载着更为重大的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10年来,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背后,都蕴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考量——

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旨在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积极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力竞相迸发;

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守正道而开新局,致广大而尽精微。

2021年11月,首都北京。

人民大会堂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决议强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历经新时代10年伟大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大“道”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起点上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循大道,至万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激荡交融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壮阔无垠。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两幕场景,意味深长——

2017年11月17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准备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合影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站在队列里,握住他们的手,微笑问候,将两位老人请到自己身旁就座:“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礼敬贤德、尊老敬老,激发更多崇德向善的力量。

2018年3月17日,人民大会堂大礼堂。

再次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代表宣读誓词。

“德者,本也。”“法者,治之端也。”

历数华夏历史,风雨沧桑、治乱兴衰,一再证明“为政以德”和“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的深刻道理。

2014年金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经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鲜明体现。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自始至终,民法典编纂工作都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

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德法共治,深植中华民族文化沃土。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发人深省。

德法共治,要抓“关键少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

以法为教,以德铸魂,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法治与德治同频共振,相融相济——

出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社会环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从惩戒老赖,到规制“霸座”;从制定英烈保护法、设立烈士纪念日,到弘扬家庭美德树立优良家风……法治和德治共同助推社会风清气正,挺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2021年6月29日,首都北京,一场重要仪式隆重举行。

红毯铺道、红旗漫卷,国宾护卫队护送下,“七一勋章”获得者前往人民大会堂,登上授勋台。

《忠诚赞歌》乐曲声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们颁授勋章。这一幕随着电波传遍神州,亿万人民为之感动、感怀。

这是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标志着我国五大最高荣誉全部颁齐,统一、规范、权威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全面落地。

建章立制,铭刻荣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礼仪之邦的时代之礼,以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振奋了精神、鼓舞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道德的奥义在于践行。

引用卢梭的名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指出“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是法治和德治的根本力量。

正是亿万人民的参与、践行和监督,让立法工作更加民主科学,执法水平和司法公信力持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看今日之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广为弘扬,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成为风尚,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以法治为保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公平正义、促进向上向善培植深厚土壤。

奉法者强则国强,崇德者荣则国兴。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行稳才能致远,有进才能固稳——“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在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国际局势突变等超预期因素造成较大冲击的形势下,一系列最新指标正彰显中国经济持续回稳——

继二季度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后,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纷纷出现积极变化,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升至50.1%、达到荣枯线以上,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大局大势,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领航掌舵。

行稳才能致远,有进才能固稳。稳与进的辩证统一,始终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稳中求进”从经济领域的指导方针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进一步拓展丰富了“稳”与“进”的内涵。

稳中求进,是稳固大局、定国安邦之道——

“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诗经》和《道德经》中的古语,向世界阐述治国理政理念。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面对国际局势突变和粮价波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力抓好能源安全,将网络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高度,沉着应对美国主动挑起的贸易战,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中国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并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这样的“大块头”来说,稳住了自身发展,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稳中求进,是开拓创新、向着高质量发展坚定迈进的指南——

“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面对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和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论断,并辩证指出,“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习近平总书记道出稳中求进的关键所在。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中国光谷”之称,如今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

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询问核心技术攻关情况。十年三赴“光谷”,足见科技创新在总书记心头分量之重。

“力,形之所以奋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墨经》的话,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将创新置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

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工作主线,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面对保护主义逆风,“勇于开顶风船”,开创性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将高水平开放进行到底;

瞄准提升百姓福祉,脱贫攻坚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系列历史性战略抉择,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局的深刻洞察,也为踏上新征程的中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稳中求进,是统筹兼顾、打好“组合拳”的方法论——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既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努力保链畅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控考验。

十个手指弹钢琴,重在把握时度效。

强调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急不得,也等不得”,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要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坚持稳中求进,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中,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开辟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破立并举,革故鼎新——“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

破与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事物变革创新的一对辩证关系,蕴含着古代先贤破立并举、革故鼎新的智慧之道。

2022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

“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谈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

不简单地以“破”代“立”,也不片面地强调“破字当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全局视野布局党和国家发展各项事业,强调“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引领开启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变革。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前所未有的改革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336项改革涵盖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势全面推进,打破利益的藩篱,促进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

首次系统阐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等13个方面作出许多新的制度安排,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中国之制”不动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敢破敢立,破立并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我们在座各位做起来,新人新办法。”

2012年12月4日,履新不到一个月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让人心为之一振。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党内规矩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加强纪律建设,构筑起党中央坐镇中军帐、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政治秩序,“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你们已经排在全国第六位,假如过两天到第五位了,就能一俊遮百丑了吗?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

2013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总书记破除陈旧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

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新成效,推动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破除特权意识和“官本位”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战略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大刀阔斧的“破”,展现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魄力;

统筹谋划的“立”,彰显“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的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把握时与势,因时顺势、主动谋势,是中国古代先贤定国安邦的精髓要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标识。

时常引用《孟子》的“虽有智慧,不如乘势”、《鬼谷子》中“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西汉桓宽《盐铁论》的“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明朝张居正的“审度时宜,虑定而动”;

强调科技创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要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强调文明发展“顺时应势”……

新时代10年间,观大势、谋大事、定大局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彰显中国智慧。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金钥匙”。

敏锐洞察世情、国情、党情之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察时观势,需看中华民族前进之“经”,也看世界力量对比之“纬”。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国际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但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更加显著,大势不可逆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用大战略谋划发展大棋局,不断化优势为胜势、应变局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

聚势而强,以区域布局之变谋协调发展新优势。

2018年中秋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用4天时间赴黑吉辽调研,谋划新时代东北振兴;

1个月后,集中4天赴珠海、清远、深圳、广州等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3个月后,再用3天集中调研京津冀,布局协同发展。

以千秋大计的气魄设立雄安新区、着眼世界级城市群目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赋予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历史新使命;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三大城市群构建新增长极和动力源;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区谋求发展新方向。

覆盖东中西、协调南北方。

发展空间在战略谋划中不断延伸,发展势头在协同联动中持续巩固,一个个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拔节而上、积厚成势,为国家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蓄势而发,让中华民族在绿水青山中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擘画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一系列重大部署下,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打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出台;钢铁和煤炭分别压减淘汰落后产能1.7亿多吨和10亿吨,煤电淘汰关停落后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端详,习近平总书记看得深刻:“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

谋势而动,以发展格局之变谋主动发展胜势。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浙江考察,冒雨来到舟山港。彼时,受严峻疫情冲击,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这个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一度成为“空港”。

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调研,一边思考。“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把握大势、着眼未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一系列重大部署相继推出、加速落地。

新的征程上,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长远、指明方向,构建起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新战略、新布局。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坚定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坚持和而不同,倡导美美与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流传下与不同文明友好往来的一段段佳话。

进入新时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将以怎样的格局和胸怀拥抱世界?

2013年3月,作为国家主席首次出访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以中国古人“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表达期许:

“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

几天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在寻求“和”的同时尊重“不同”,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径——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和”文化。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也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2014年4月,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习近平总书记以“茶”和“酒”比喻东西方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40多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国,在国内外主持和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接待来华访问的国际政要数百位……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相知相惜。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不同,观世界的方式也就不同。

在国家间互动愈发频繁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国际关系向何处去”给出中国答案。

“朋友多了,路才好走。”如今,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2017年初,瑞士,日内瓦万国宫。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同世界分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传承中华文化的理想追求,赓续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光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2022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上合组织未来建设指引方向:要勇于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牢牢把握时代潮流,不断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1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引领各方形成共识。

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引领时代进步潮流:

传承文明成果,运用东方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搭建合作平台。9年来,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中国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推动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全球发展遭遇逆风逆流之际,牢牢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为的是“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智慧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

善其身者,更应兼善天下。

今日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今日之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逻辑。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

思想光耀征程,共襄千秋伟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在新的征途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云浮融媒(集团)

来源:新华社

编辑:董琼

校对:刘子雯

责编:冯浩森

主编:区云波

热门评论
打开云浮通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刚刚,广州通报!涉及这三个区 2022-10-14 16:15:21
三天三检!云浮疾控紧急提醒:请立即主动报备和核酸检测!(10月14日) 2022-10-14 16:38:19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 2022-10-14 16:50:07
云城区委宣传部召开《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专题学习会 2022-08-24 18:36:42
喜迎二十大 |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筑牢云浮生态底板 2022-10-14 16:49:56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图稿公布 2022-10-14 14:58:16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负责人答记者问 2022-10-14 13:01:57
党的二十大新闻发布会定于10月15日16时30分举行 2022-10-14 12:56:27
一图回顾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 2022-10-14 12:49:41
大型政论片|新时代答卷 2022-10-14 11:50:14
没看够!下载个云浮通呗! 粤ICP备12040101号-4
云浮通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