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梅州,雄伟的莲花山脉横亘而过,几十里山地层峦叠嶂,一座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山区县城——丰顺,坐落于此。过去,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曾经是丰顺贫困山区的真实写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时至今日,全县61个省定贫困村已全部退出,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四好农村路”总里程突破2221公里,织就了纵横交错的乡村路网;加快推进留隍、汤坑、潭江、埔寨等一批乡村产业社区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助力全域振兴……越来越多的丰顺村庄正阔步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道上,田间沃野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下,丰顺县立足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倾力描绘农村发展美好蓝图,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全域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城乡面貌迎来了华丽嬗变。
乡村蝶变换新颜,擦亮村庄“新底色”
走进丰顺县砂田镇黄花村,笔直平坦的沥青路在村庄间铺展开来,道路两侧绿树成荫,碧草如茵,清澈的溪水环村而过,成片的油菜花田与错落有致的客家民居建筑相互交织,呈现出一派怡然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

青山环抱的美丽黄花村
漫步在村内的沿溪休闲步道上,透过明媚阳光,依稀可见一尾尾红色的鱼儿在碧绿清澈的溪水里自由游弋。“在黄花村,家中老人寿辰将至时,晚辈们为表孝心,会放生鱼苗到溪流中,图个吉祥如意。”砂田镇黄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俊彬表示,当地溪流经过整治后,水质十分清澈,加之村民们主动投放鱼苗、定期清理淤泥,水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潺潺的溪水流淌而过,白墙黛瓦上绘满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特色图画,夕阳余晖里,黄花村如油墨画般舒展在人们眼前。李俊彬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就任村党委书记以来,他与村干部积极联络黄花村小学,组织了多场“小手拉大手”环境卫生清洁行动,旨在让村里的青少年从小树立起卫生健康意识,充分弘扬文明卫生美德风尚。
“小手大拉手”,顾名思义,是指孩童们在课外踊跃发动家长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大小朋友齐心携手共同创建洁净优美的卫生环境。“养成文明卫生好习惯要从娃娃抓起。现在村内有三十多名低年级小学生,成为了守护我们黄花村卫生整洁的‘小卫士’。”李俊彬笑道。

“小手拉大手”——卫生行动从小做起
砂田镇乡村振兴办主任廖炎峰指出,三年来,黄花村以“生态振兴”为攻坚突破口,累计投入资金超300万元用于“三清三拆”“四小园”建设以及溪河、渠道清理等为重点的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清理巷道废弃杂物、整治乱搭乱建工作,逐步提升垃圾分类、长效管护水平,着力解决了本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当地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2年,黄花村通过开展“三拆除”“三清理”行动,拆除破旧房屋、厕所等20余座近1000平方米,清理出空地约9000平方米,并充分利用整治出来的闲置空地、公共区域,因地制宜打造了2个小公园,7个小菜园,营造了干净、舒适、整洁、美观的环境,夯实了乡村旅游环境基础。
党员志愿者在参与人居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村庄面貌展新颜、人居环境大变样的黄花村,是丰顺县众多喜迎美丽蝶变镇村中的缩影之一。美丽舒适的人居环境,不仅是村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
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1月以来,丰顺县人居环境整治督查专班工作组在全县各镇村综合整治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入开展督查工作,实行督导落实、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切实调动了广大干部参与整治行动的积极性。当前,丰顺县上下鼓足干劲,掀起了比学赶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擂台比拼”热潮,迈入了“追求乡村美”的人居环境整治新征程。
建好农村路,铺就振兴快车道
得益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短短几年内,丰顺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实际上,不仅致力于扮靓村庄“颜值”,在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步伐的丰顺,农村公路建设方面亦颇有成效。

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和人居环境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21年以来,丰顺各镇村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道路的硬底化建设工程,逐步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的公路网覆盖,不打折扣地完成好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实事。
“通往实验幼儿园、中心小学和球山中学的土路未改造前,每逢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无论行车还是走路都十分不便,村民接送小孩上学不慎滑摔的情况时有发生。”留隍镇副镇长谭英立告诉记者,在过去,受城镇化建设和村庄迁徙等因素影响,环市村、市郊村和万江社区等地的路段年久欠修,泥泞不平、坑坑洼洼的道路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困扰,长期以来无法满足村民的交通需求,也成了制约当地乡村振兴的障碍。

环市村(军塘-埔径村)路段完成硬底化改造
如今,经过县镇两级部门积极督导和村民、乡贤的共同努力,2022年留隍镇全域完成累计3.16公里的路面硬底化工程,一条条崭新平坦的柏油道路向全域自然村和田间地头不断延伸,行政村与行政村、行政村到居民集中居住点的路网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被逐步消除,不仅着实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还为推动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切实增强了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产业与乡村共兴,宜居宜业新路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2021年11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新时代农村综合改革,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创设性地提出了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战略。2022年5月,中共梅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就如何建设乡村产业社区等问题出台了《关于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乡村产业社区是集“产业兴旺、人口聚集、服务配套、功能完善”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
“留隍镇围绕口铺村、新美村、新埔村和长林村等镇内人口相对集中、产业基础较好的行政村积极开展社区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业态,通过打造‘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释放镇域经济发展活力,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留隍镇党委委员周爱瑜介绍,留隍镇充分依托乡村资源优势,稳步推进田园牧歌、石斛园区、十里凤凰文旅项目等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努力探索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三生融合”新型乡村社区建设路径,为丰顺县和梅州市发展产业社区积累了丰富的“留隍经验”。
近年来,丰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致力于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山区优势,丰顺县重点推进全县18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茶叶、水果、红薯、无公害蔬菜、水产品养殖、食用菌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蓬勃发展,过去的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今呈现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崭新局面,努力迈向村村有产业、业业有特色、户户能致富的发展目标。
眼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顺县,正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大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道路交通优化等多项举措落地见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奋力绘就一幅幅“产业兴、生态美、村民乐”的美丽宜居乡村画卷,助推丰顺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
来 源:南方+、南方农村报
编 辑:黄祖圣
编 审:李秀霞
审 核:朱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