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云浮繁华时节,著名作家李春雷应邀来到云浮采风,并给全市文学爱好者带来一堂精彩的报告文学创作讲座。
此时距离李春雷从武汉抗疫采访归来一个多月。
李春雷采访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走在新兴县热腾腾的街道上,李春雷向我们聊起了在武汉的35个日夜……
一个多月前,受中国作家协会的委派,李春雷与其他作家组成一支4人的战“疫”小分队,一路向南,赶赴1000多公里以外的湖北武汉进行采访创作活动。
二三月的武汉,刺骨的寒。
2月26日深夜,身着单衣的李春雷到达武汉,住进了东湖附近的一家宾馆。受疫情影响,宾馆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在春节之前回了老家,只在店里留下一人照料。入住当晚,李春雷又渴又饿,看到茶几上摆放着几瓶矿泉水,拧开就往嘴里灌。可水一到喉咙,就条件反射地喷吐了出来,辛辣和灼痛持续在口腔蔓延。
原来这是宾馆为每个房间准备的瓶装消毒液。
一瞬间,李春雷百感交集。
宾馆外,是清冷的街道;宾馆内,是逼仄的房间。当年奔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现场的时候,他虽然也会担心余震及其带来的自然灾害,但那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危险。此次武汉之行不一样,病毒不知道会从什么地方突然袭击,根本无处躲藏。
“到了武汉,才知道什么叫出生入死。”被疫情笼罩的城市里,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生离死别;这座城市下,又有无数倔强的人竭尽全力在为这座城市赢得温暖和希望。
期间,李春雷采访了众多抗疫的亲历者,其中大众最熟悉的作品就是他采访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后,写出的《铁人张定宇》。两次共计11个小时的采访,李春雷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跟命运叫板、和时间赛跑的张定宇展现在读者面前。回想起张定宇,李春雷再次感叹其超乎常人的坚韧:“虽然病痛让他步履蹒跚,但他依旧雷厉风行地带领着员工走在风暴眼中,一直在坚持,他身上有着武汉人的倔性。”宾馆的房间很小,不足十平米,没有书桌,没有暖气,没有水壶,把笔记本电脑往狭窄的茶几上一摆,搬来牛奶箱作板凳,就是作家们执笔奋战的场地。而就是在这个不足十平米的空间里,李春雷一共完成了18篇优秀作品。除了张定宇,还有“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90后医护人员张明轩和肖思孟,武汉姑娘李蓓……以及在医院遇到的每一位医护人员、病人家属,还有为作家们开车的当地司机、场外的志愿者等。这些勇敢在一线战“疫”的英雄们都在李春雷的文字里,给人们带来力量和希望。

报告文学作家像战士,不应诞生于书斋里,只能诞生于火线中。
此次武汉之行,并不是李春雷第一次赶赴前线。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李春雷曾数次奔赴现场采写创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夜,他主动向中国作协请缨,并成为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作家。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他再次请缨,独身一人连夜飞往西宁……在他看来,“报告文学作家最好的位置就是在现场,这是当代作家的使命和职责。”所以,我们总能从他《夜宿棚花村》、《铁人张定宇》、《木棉花开》等作品里,读到真实,看到希望。这就是李春雷反复强调的,报告文学应该具备的真实性和前瞻性。
他认为,文字诞生的基因缘于纪实,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多年历史,其记载依靠的是以史、传为代表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一直在真诚地记录着人类历史、记录着人类文明。现在提倡写中国故事,就是要求作家写真实的、真情的、震撼的中国故事,把身边的那些真善美,用最真诚的笔触去记录下来,感染别人、感染社会。
李春雷和报告文学的缘分,还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候的李春雷在邯郸日报社当记者,心中怀着越燃越烈的文学理想,想要在文学创作上实现一次突破。
恰逢1988年“全国工业学邯钢”大潮,李春雷抓住机会,走进邯钢,要以长篇报告文学形式解读邯钢,记录邯钢经验。“那时候邯钢成为全国各地企业取经的中心热点,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和很多著名作家,也都在以邯钢为题材进行多种形式的文艺创作。而我只是当地的一个小记者、一个本地的文学青年,邯钢婉拒了我的采访。” 李春雷没有气馁,另辟蹊径,把采访对象切换到基层工人与退休老干部。“当时邯钢生产特别紧张,也没人关注到我,我就以当地人的身份深入采访了邯钢的一些基层工人、退休老干部,我还和工人们在一起吃住,就连过春节也是和工人们一起守岁工作。”
和工人们日日夜夜的相处,让李春雷找到了钢铁的感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李春雷创作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100多万字的深入采访、浓缩成25万字的报告文学,写出的钢铁不仅仅是钢铁,更是中华民族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变的时代印证,让读者震撼、感动。

20多年的作家经历,李春雷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创作总会遇到困难,但是要把这些困难当作横杆。想方设法越过它,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才能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文学创作者,进而成为专业作家。”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就是李春雷文学创作路上的横杆。他越过了,从此开始实现自己报告文学上的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长篇报告文学《宝山》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11年,《木棉花开》获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2012年,短篇报告文学《索南的高原》获得第二届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山生》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在新兴县六祖镇水湄村的青砖黛瓦间,沉淀着岭南的悠悠历史,革命前辈叶季壮的身影还没有远去;唐风古韵笼罩下的惠能广场,层层展现出空明禅境,六祖的精神还在延续……李春雷剥开刚刚从树上摘下的野生香荔,是沉淀了整个冬季的甜。
荣誉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大。“以前总以为,忙碌是政治家和企业家的专属,现在才知道,作为特殊时期的作家,也会有想象不到的忙碌。”走在新兴县的街道和村巷里,李春雷享受到难得的宁静。
在水湄村叶季壮故居,叶季壮的生平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徐徐展开。李春雷感慨,这位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红管家”值得被深入挖掘和书写,是一部大书。在温氏扶贫基地和总部,李春雷详细了解了温氏模式下的养鸡过程,自动化、集约化、规模化、环保化的养殖方式,深入探究温氏模式的成功密码,李春雷感慨地说:“温氏模式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推进中国乡村振兴的模式。”
“云浮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远离世俗纷扰,又多了禅意与安宁。在这种环境下,更能感受到初心。”走在街道上,李春雷一边走一边用笔记录下这座城市的性格和故事。
记者知道,告别云浮之后,李春雷将再次奔赴武汉,去完成一部宏大报告文学长篇,向全世界讲述中国伟大抗疫故事。
来源:云浮日报
记者:郑瑶 潘伟
责任编辑:植发炜 胡焕红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