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书籍简介
书名:《活着》
作者:余华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
《活着》电影
《活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悲惨的遭遇夺走了福贵身边最亲最爱的人,但是始终无法剥夺他“活着”的意志。虽然最后只剩下一头老黄牛与他相依为命,福贵却显得更加洒脱与坚强。

推荐理由
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答案。但在《活着》中,福贵的一生似乎总离不开两个字——苦难。家道中落、被迫从军、母亲病亡、儿女早逝……这些祸事,在平常人看来,似乎只要有一桩半件,便是绝顶惨剧了。
《活着》电影
写作和人生其实一模一样,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也许我们是对的,也许我们错了,或许有时候对了,有时候错了。在中国人所说的盖棺论定之前,在古罗马所说的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活着》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时间造就了一切:苦难、喜悦、悲伤、无奈……也是时间让我们看到魔力,看到活着的魔力。
生命的常态便是那些突然间就横在面前的“碎石子”。它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这种“痛觉”却提醒着你,你还活着。这世上的人们,多半都是这样的,和自己的命运半是抗争半是妥协地结伴相行,就像离不开彼此的挚友,一起穿越那漫漫人生路。
读完全文,福贵的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将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巨大震撼,能让人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

拓展阅读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来源:云浮日报微公号
责编:植发炜 杨再佳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