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水下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当时的宋代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繁华,
匠人会做很多阿拉伯风格的瓷器,
甚至还会为海外客人专门“订制”!
本期的【南粤博物馆巡礼】
我们就到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看看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800多年前的宋代,中国的泉州港口到东非海岸,不远万里,一艘满载陶瓷、铜器、锡器、金器等物品的商船扬帆出行,行驶到广东台山、阳江交界海域时遇风浪沉没。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海上救助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发现了这艘沉船,并在沉没点打捞出247件文物,后将该沉船命名“南海I号”。
2007年,考古队以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式将“南海I号”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深藏在海底的18万件文物得以重现天日。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讲解员 梁成座:江西景德镇在中国有瓷都之称,在宋代的时候以生产青白瓷为主船上发现的这一堆瓷器,胎体青薄透宽 釉色圆润 非常光亮,它让我们了解到,宋代民窑生产工艺水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南海I号”上的器具包含了阿拉伯、辽、宋三种风格,大量印“有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特色的花纹和镀铅仿银的瓷片,东南亚特色的金戒指、金腰带等,都反映出当时中国繁荣的海洋贸易。当时的匠人甚至已经会根据海外客商的要求“定制”瓷器。"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讲解员 梁成座:这个瓷器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一它的造型在我们国内来讲是比较少见的,我们专家通过资料的查阅发现中国古代生产陶瓷一般是一体烧制成型,但是我们近距离看的时候会发现,这一类型瓷壶是由几个部门拼接而成的,所以我们推测,很有可能是当时外国的商人按照自己国家的器具,让我们的工匠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订做,这个器具的出现从侧面证实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陶瓷手工业来料加工生产的服务是比较成熟的体系。
进取的宋代先民,开创出古代海丝的黄金时代,“南海I号”是这个波澜壮阔时代的见证者。
如今,在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下,它又重现于世。游客在博物馆不仅能亲历水下考古发掘保护现场,还能体验更多项目。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 曾超群:“我们就要把文物的元素做成一种产品,让游客来到这个地方,把这种理念把这种文化带回家,比如我们通过实体店,做一些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带走,第二个层面做文化类的,比如我们的公众号 VR和AR这一块,这个地方我们期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过来打卡。”
来源:广东台今日关注
责任编辑:植发炜 李艳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