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研期间,来到重庆大足石刻旅行。天空下着小雨,行走于宝顶山石刻的佛像之间,思绪也跟着高低起伏。
因为有了赵智凤的存在,有了宝顶山石刻这个最大密宗道场的存在,中国佛教密宗史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可以说是一个人改变了一段历史。大佛湾的满天神佛,虽然不再华彩如初,甚至彩漆脱落,却仍旧圆润饱满、栩栩如生,高高立于悬壁之上,大气的俯视着芸芸众生。石头凝聚了赵智凤的思想,也永远刻画了他的理想和梦想。
不仅如此,宝顶山石刻所反映的各类人物皆形象逼真、呼之欲出,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广泛全面、应有尽有,可以说是公元9~13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至此,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最终完成了中国化进程。
无疑,赵智凤是功德圆满的,他既改变了密宗历史,也传承了历史文化,无论哪一点,都足以让世人永远记住他。
近期在母校上博士研究生课程,跟身边博学的人比较,更加清楚自身浅薄,读书太少了。来读博,也许是受传统文化中“立言”的影响,总觉得应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点声音,哪怕关注的人不多,也要尽到应有职责,也许这是我的梦想或宏愿。
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一辈子就研究一个历史上并非名气很大的人,比如明代的吕坤;也许一辈子就研究一个历史上并非为太多人所知的制度,比如户绝制度;也许一辈子就研究一本历史上并非特别著名的书,比如《折狱新语》。
也许你会觉得他们视野太窄、范围太小,但如果没有这种扎实的研究与知识的积淀,文化的传承能源远流长吗?能丰富多彩吗?他们的研究态度和精神令人尊敬甚至敬畏。行走在沙滩上不可能留下长久的足迹,只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才能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我敬重这群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
宝顶山石刻,既是一个人的宏愿,也是一个民族的宏愿,他们的努力,值得每个人去珍惜、钦佩和敬仰。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没有“冷热”之说,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了知识。热点有其意义,但“冷门”同样有其独到价值。
“勿以善小而不为,”文化积累只有不嫌弃“热门”或“冷门”,最终才能聚沙成塔。相比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华文明一直没有断裂过,除大传统外,恐怕民间的小传统也劳苦功高。
“你们的心灵在静谧中领悟昼夜的秘密,你们的耳朵却渴望聆听你们心的知识和声音。”在浩瀚无穷充满未知的大自然面前,世人都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如果能有机会虔诚的问法,能有机会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贡献微薄力量,那也是福分。即便无法像赵智凤那样大智大慧,但心灵能有片刻的安宁,生命能有充实的存在,也总是好的。
来源:云浮日报
作者:谢锐勤
责编:孙阳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