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即使冬天再寒冷,春天还是会如期而至。即使疫情再严重,胜利的凯歌终会奏响。春暖花会开,我们一定能走上街头,拥抱彼此。
春季气温变化最无常,这个时段,经常是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气温又回暖了。因此,老话有“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的说法,但“捂”的位置很有讲究,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
早春时节,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手腕:守住全身血脉
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
所以春捂首要重视心经的原穴——神门穴。日常可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
神门穴
腰眼:肾好一切都会好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
肾俞
平时可用拇指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有很好的护肾作用。
小腿:聚阳气,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少阳胆经
肚脐:养阳气,助长寿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
保养神阙穴可采用揉中法:即,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每次360下。
神阙穴
忽略这3点,春捂=养病
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一般到阳历 4 月中旬,白昼气温超过 15 度且较稳定时,这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
气温 15℃ 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可适当“捂”一会,高于这个气温则可以适当减衣。当气温连续几日超过20℃时,大家就不要再捂了。
如果有冷热天气交替交错出现,建议大家穿、脱衣物勤快一些,以体感舒适为主,俗话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就是这个意思。
在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会随着春暖而外发,若春捂过度,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
因此,“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否则,出了一头汗,风一吹,就感冒了,这点对孩子尤其要注意。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而生发阳气,一靠吃,二靠动。
《黄帝内经》讲:春三月,夜卧早起。传统医学来说,睡觉是性价比最高的养生法。
孩子尽量21点前入睡,成年人尽量不要超过22点入睡。
晚睡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肾虚、湿气重,从而出现倦怠乏力、易怒、脱发、面色发黄等不适。
到了春天,随着肝阳生发,肝气开始推动气血运行而滋养全身,但如果此时因肝阳生发太过或肝气郁结而生成肝火,则容易损伤肝脏。
经常敲击肝经、胆经可以助肝疏泄、清肝泻火。
肝脏和眼睛是相通的,肝主藏血、开窍于目,所以养肝,首先可以养目,而闭目、转眼不但能缓解眼部不适,减轻肝血不足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闭目:闭合双眼,用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球有发热、发胀感为宜。
转眼:保持头部不动,眼球分别向左右各转动10圈,能有效缓解眼疲劳、提高视力。
立春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转折点,此时容易出现春困,人体困乏时,气血循环缓慢。
此时经常伸个懒腰,可吐故纳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振奋精神,同时激发肝脏机能,达到肝脏保健效果。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头为诸阳之会,多梳头可以疏通经络、气血,除了缓解头晕、头痛等不适,还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几率。
具体的操作非常简单,用牛角梳从发际线一直往后梳到后脑勺,再倒着梳回来;从左耳朵上方往右耳上方梳,反方向再来一次;如此重复3-7次左右。
黄豆芽:不仅可补充营养,对于发育的孩子,成倍增加的叶酸、核黄素等正是成长必需。
绿豆芽:春天里上火生了口腔溃疡,或是小便发黄、耳后有水流出、早起眼睛发蒙有眼屎,就要多吃绿豆芽解毒。
香椿:香椿有开胃、降火的功效,还能保肝、利肺,对多种病菌也有抑制作用。
荠菜:荠菜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还可以清热解毒、降压明目,春天多吃点,能有效预防上火。
菠菜:菠菜能养血润燥,因而可防治便秘,同时常吃菠菜对大脑有好处。
玫瑰茉莉茶:春季人体阳气的生发需要依赖肝气的疏泄作用,此茶有助于舒达肝气、调和气血。
薄荷茶:薄荷清新的气味可赶走春困,醒脑提神,同时还能增食欲助消化。
枇杷:枇杷有岭南开春第一果之称,在春季的时候多吃枇杷可以帮助预防感冒。
菠萝:干燥的春季吃菠萝能帮助消化,消除炎症和水肿,能够促进血循环。
草莓:草莓不仅是公认的“春季第一果”,还可以有效地辅助治疗春季易发的嗓子疼、肺热咳嗽、长火疖子等疾病。
来源:健康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