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一片浸润着崇高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如今百万兴宁人民大力弘扬苏区精神,秉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让当年的革命老区走出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
兴宁市走出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红色热土呈现越来越红火的发展态势。(吴腾江 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造血”产业在村里扎了根、贫困户搬进了敞亮的新居、荒山秃岭换上了新颜……在我市,处处都能感受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风新貌。从曾经“干革命走在前”,到现在“奔小康不掉队”,今天的兴宁,这片“红土地”正呈现出越来越红火的发展态势。
汽车平稳行驶在宁中镇的乡道上,满眼皆是绿水青山,走到鸭桥村,一栋崭新的建筑引人注目。屋主陈汉荣正坐在宽敞的客厅休息,每次提到新房,他就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只顾羡慕别人,没想到自己这辈子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
去年,陈汉荣一家从破旧的老祖屋搬进了新楼房,扶贫干部为他购买的3头羊已经生崽、产奶,耕种的6亩田也获得了好收成,妻子的医药费和两个孩子的学费终于得到解决,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向好发展。
这样的脱贫故事在兴宁已是遍地开花。为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我市把脱贫奔小康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高质量打响脱贫攻坚战,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至2020年12月底,我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07亿元,实施村户帮扶项目12.45万个,全市贫困人口11109户、27529人均达到脱贫标准,58个省定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标准,如期实现全面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市正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兴宁鸽、丝苗米、梅州柚、油茶、生猪等农业优势产业,推动“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油瓶子”走进大湾区大市场。同时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并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做强做优做大红色文化
位于大坪镇金坑村的十二肩岭古驿道,虽是一条看似不起眼的翻山小道,却是当年粤赣两省政令传递与物资交流的大道,在支援中央苏区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我市近年来通过挖掘古驿道沿线历史资源和红色基因,结合生态修复和设施完善,进一步丰富了其游览体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我市大力抓好红色资源利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重点打造了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罗屏汉故居、两海会馆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眼下,讲述兴宁革命烈士罗屏汉、张瑾瑜夫妇英烈事迹的电影《生死坚守》正在全国热映,影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真实的情境还原,唤醒了广大观众的爱国热情。这一批批革命教育基地、文化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兴宁市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鲜活起来。
接下来,我市将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生态资源,进一步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同时将传承弘扬好苏区精神,继续创作一批红色题材、客家题材重点剧目,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擦亮苏区红色文化名片,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抢抓机遇推动振兴发展
近年来,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老区苏区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更是为梅州等老区苏区带来更多政策红利。我市近年来抢抓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负重自强、拼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建设“一城一廊一带”“工贸新城·智慧兴宁”,高质量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各项事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2019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九大支持政策,谋划了181个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项目推动实施71个总投资约647亿元,有力推动了兴宁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出台,目前我市梳理了12大方面77项内容,并逐一落实责任单位,研究制定了对接落实举措,下一步将加大力度推进项目落实落地见效。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谋划建设“高铁新城”,加快推进一江两岸河堤公路、“四好农村路”等工程建设;加快新建兴宁市人民医院项目建设,聚力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和省卫生镇村创建工作;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人才培养工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制度化,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我市接下来将用足用活用好苏区政策,全力谋划实施更多优质项目,在培育产业、发展经济、乡村振兴、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等方面持续发力,奋力开创兴宁苏区振兴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