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和我的家乡》有感
云浮中学 李梓欣
中国,是一片有着秀美风光的土地。连我们的毛主席亦感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对这片热土亦有着非凡的神往之情,而《我和我的家乡》就是一个神奇的窗口,让我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家乡”的美好。
看《我和我的家乡》,第一感觉就是各地的地域特色尤为鲜明,方言更是将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个故事中,来自贵州地区的演员黄渤饰演的角色,一开口所说的“UFO”,就有种“七拐八弯”的音,让人不自觉地模仿跟读。而电影中拍摄的场景也很好地展现了祖国各地的好风光:贵州苗寨里的风雨桥和鼓楼、黄土高原上奔涌的黄河、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这些大好风景,对于我们这些学地理的学生,可真算是“在书上见过,终于真正见到一回生动的景”了!
“家乡”除了风光,还有温暖欢乐的人和事。《我和我的家乡》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展现“家乡之美”,聚焦了最新鲜、最热点的话题。在《北京好人》里,聚焦了“医保”的话题,张北京为了给他的表舅治病,竟想出了“让表舅冒充自己用医保卡看病”的办法,其过程可谓让人捧腹大笑。当然,这样的行为虽温暖,但现实中是绝不可取的。幸好,最后表舅治好了病,也办了农村医保卡,我觉得这个场景是国家逐步保障人民医疗卫生权益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第二个故事以神秘的“UFO”展开,电视节目主持人走进富有民族风情的苗寨,层层深入,最后发现“UFO”是黄渤饰演的爱发明的主人公所研制的“送快递的机器”,我觉得这个情节暗含了“乡村扶贫要修路,打通联系外界的道路才能发展”的道理。“UFO”虽然是一场“误会”,但这也成为了当地发展的一个契机:当地借助“UFO”,发展“UFO”主题的乡村旅游,“天眼酸汤鱼”等赚足了大家好奇的目光,游人络绎不绝,“乡村振兴”呈现一派生机。
第三个故事的题目和我们之前学过一篇文章的题目相同,叫“最后一课”。和那篇课文里孩子们因战火蔓延上了“最后一课”不同,电影里的“最后一课”讲的是一位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师,回到了之前支教的小乡村上“最后一课”的故事。而之前的小乡村,现在已经焕然一新,不再是当初破败的模样;当年那两个说“二加二等于八”和“二加二等于六”的小屁孩,也成为了村长和书记。这个故事也与“乡村振兴”有关,但它的内核里闪烁着知识的光芒。“扶贫先扶智”,学到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建设家乡。
第四个故事和“苹果”有关,这个苹果并不是普通的苹果。主人公乔树林,回乡参加典礼,身上没有什么钱,连刷卡递出去的都是公交卡,这个被人认为是“骗子”的人,却是带领当地百姓致富,治理沙区生态的功臣。他亲力亲为,和老百姓一起在漫天黄沙中种下树苗;在苹果品质欠佳,果农们掩面哭泣时安慰他们:“再种一个品种!”自己带着苹果找“大师姐”带货……乔树林的行动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像棵参天大树,赋予了沙区新的生机。沙区的新绿亦昭示着我国生态治理迈上了新的台阶。
最后一个故事,充满了艺术及欢笑的气息。主人公马亮是个画家,妻子希望他去考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马亮却瞒着妻子到西虹市茴香村当书记,参加扶贫工作。他在茴香村的村道上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当地的人和景;在稻田里搞“稻田画”,将茴香村发展成了特色旅游村。在“前往俄罗斯深造”和“到生养自己的土地扶贫”之间,他选择了为家乡作贡献,他用画笔绘出了新农村最美丽的色彩。
《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贴合时代的喜剧电影,它值得每个年龄段的人观看。故事与故事的衔接中插入了普通人对家乡的印象,它是一封献给自己家乡的情书,让人倍感温馨。 (指导老师:熊勋刚)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胡焕红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