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学
余乡石城镇东片,有谷地曰“茶洞”,即原茶洞镇境也。其圩镇民居间有古街存焉,号曰“茶街”。人道街市处乃明清古官道也,昔大路边有大榕树一,其下有卖茶茅店一,往来客商皆集此打尖小憩。商机现,则人趋之。后开店坐贾者日多,遂渐成街市也。因多卖茶故,名之“茶街”。此谷地史上曾名“渣洞”“查洞”,后更名“茶洞”,即由此也。
外人呼茶街,或为“茶洞街”,或为“茶洞圩”。然街坊至今仍呼之为“茶街”也。茶街所在之山苞,形喝“侧鱼①上水”,坊传乃利市之福地也。街长五十余丈,宽九尺许,东西向,东起街口新塘大屋②,西止街头顶下坡石级。茶街成于何朝何年,未见诸志典。万历十六年,知县郭濂③改辟蒲竹迳④,东山第一畏途始畅,此后往来商旅渐多,必有沽酒买茶之需,茶街或成于是时也。
时至民国,茶街已甚为繁华。新塘李汉强,民国时人也,今九秩高龄矣。云民国时,街铺林立,计有数十间:售酒米饼食者,曰凤记,曰胜栈,曰永裕,曰杏昌,曰永泰,曰育生,曰财源,曰树荣,曰新隆,曰美隆,曰德利隆,曰南兴;货食卖饭者,曰和生,曰周记,曰生记,曰周悦来,曰新广州;售药者曰保寿堂,曰万昌堂,曰和沅堂;售洋货者曰恒新;售烟土者曰旭荣;旅店客栈曰岑永昌。另有剪裁车衣、理发取耳等铺,则多无名号。间有住宅及闲铺若干。时村、街相混,又有茅厕数座立于近街口处两侧。又各有小巷二,衔接上下村居。时官署乡公所位于街头顶南侧。街坊刘金以租灶为业,独赖赚煮客柴火费养家,可谓蹊径独辟也。至若圩日贩售草药五谷、竹木器具、禽畜果品或野味猎物者,则多聚占街口或街头顶之空地。逢圩日,红男绿女接踵摩肩,直熙攘至热头⑤落岗方肯寻路而归。
民国十九年正月初七日,群匪突袭茶街,逢铺砸抢,遇人打杀,劫罢纵火,街市顿成炼狱,店铺被焚者八成,百姓被杀者一十七人,事件惊闻于省府。然国家贫弱,府县无力救抚。街坊唯有奋起自救,重建家园于废墟。越明年,茶街复市,或重建或翻新之商铺,皆焕然靓丽。灰砂打造之街道,平坦整洁,远胜旧时之坑洼泥路。趁圩者,随意溜达,乐而流连也。
上世纪七十年代,粤桂西线⑥茶洞段两侧,初成街市,名曰“车路街”。是街长百余丈,宽三丈六尺,新铺高大敞亮,贸易大有比肩茶街之势。迨至八十年代,茶街市道失落,终被后来者替之,且渐为世人所忘也。后凡言“茶洞圩”者,皆指新圩“车路街”也。
茶,土音读如“残”,“茶街”读如“残街”。今茶街残存铺头三五间,余者则改建民居,且皆不复营商也。茶街不复为街市久矣。斯亦口谶乎?
辛丑岁,余为《人文石城》组稿。有乡贤李良者,荐访其叔汉强,其邻刘木等,始知茶街往事,耳闻目睹者,历历如烟梦,不胜唏嘘也。
近闻茶街人欲借茶街之历史文化,助推美丽圩镇之建设,诚美事也。料佳音将递,余洗耳以待也。
时辛丑岁芒种前一日记于也是书房。
注:
①侧鱼:即鲫鱼,土语称鲫鱼为“侧鱼”。
②新塘大屋:位于茶街东端街口,又称“街口大屋”,为新塘村李煜所建,其后人惯称“李煜公大屋”。
③郭濂:江南省江宁人,选贡,万历十六年(1588年)任东安知县,为东安第四任知县。
④蒲竹迳:今称“迳心岭”,陡峭多弯、蒲竹连云、蛇虫出没,被誉为“东山第一畏途”。
⑤热头:即太阳,土语称太阳为“热头”。
⑥粤桂西线:民国20年(1931年)建成,抗战时破坏以迟滞日军,解放后重修,改称“广海北线”,1989年又改称324国道线,沿用至今。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胡焕红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