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人生境界
书籍介绍
书名:《悉达多》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佩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悉达多》是一部让人接近自我的寓言小说,讲述出身婆罗门的悉达多,抛却一切,寻找自我的故事:青年悉达多厌倦了婆罗门生活,与好友乔文达一道跟随沙门修行。在舍卫城他们聆听了佛陀乔达摩的教义,侨文达选择追随乔达摩,悉达多则继续修行之路。他在城市中结识名妓迦摩罗,并开始追逐极致的情欲和名利,直至对一切产生厌倦。他再次抛下世俗,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河边,在绝望的瞬间,他听到河水的声音……最后在绝望中找到了融入自我的通道。
推荐理由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悉达多身上的两个“自我”——理性的无限的“自我”和感性的有限的“自我”——的描写,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你的心灵就是整个世界,然而,真正的自我究竟在哪里?”黑塞在《悉达多》中,以此心理分析式的追问开始其旅程。
“难道创造世界的果真是生主吗?难道就不是那独一无二的阿特曼吗?难道神明不也是像你我一样被创造出来的受时间约束的暂时的形象吗?何处可以找到阿特曼,它在哪里,它永恒的心在何处跳动,除了在每个人身上那最内在的不可摧毁的自我中之外,还会在何处呢?可是,这个自我又在哪里,在哪里,这最内在的最后的自我?
在书中,黑塞提供了一种认知佛的角度,这个角度对于汉传佛教盛行的中国而言,或许有点陌生。他尝试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神”,这也呼应了那句流传已久的话——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不刻意去拉开凡与圣距离,而是强调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潜力,这就使得黑塞这本《悉达多》不同于其它佛教经典的神圣庄严,它带有更多的青春和勇敢。
读者从中既可以洞察作家对人性的热爱与敬畏,对人生和宇宙的充满睿智的理解,又能够感受到他对传统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呼唤和向往,同时,还可以领略到作为西方人的作者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思想智慧的接受与借鉴。
延伸阅读
赫尔曼·黑塞对小说《悉达多》的创作始于1919年12月,在此之前,已过不惑之年的作者在个人生活上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1919年4月,黑塞结束了在德国战俘救济所的工作之后,几乎一贫如洗,只能靠费舍尔出版社给他提供的资助勉强维持生计;家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妻子由于精神分裂症而不得不一再住进精神病院,他被迫将三个儿子送到朋友处寄养,他本人也多次接受了精神分析的治疗。与此同时,时代的大环境对作家的内心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和震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每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煎熬的人都在思考着一个相同的问题: 如何才能使刚刚发生过的悲剧不在未来重演?而对于始终关注着人类和世界前途与命运的人道主义作家黑塞来说,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则显得尤为迫切。
来源:云浮日报
记者:音频:赖秀梅 | 剪辑:潘伟
责编:黄泳文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