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军伟、何伟、王悦阳
信仰的丰碑——追寻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穿越时空的理想信念
李法军(中)与团队成员在整理红军烈士遗骸(2017年9月22日摄)。新华社发
在广西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灌阳县党史专家文东柏瞻仰无名烈士纪念碑(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小朋友在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观看英烈名录(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峡谷中,湘江北去,波涛汹涌。
1934年底,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数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是红军将士用生命向初心和使命交出的一份答卷。
86年过去了,记者走访昔日的战场,仰望高耸的纪念碑,抚摸着英烈墙,追寻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心潮澎湃。
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 他们的信仰穿越时空
这是2月2日拍摄的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是2月2日拍摄的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酒海井、甑子岩、耳目洞、水流坪……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个个曾经不知名的地方,随着红军烈士遗骸被挖掘打捞,魂牵世人。
酒海井,因口小肚大形似当地盛酒的容器而得名,实则是一个地下暗河。
根据史料记载和当地群众口述,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100多名红军重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投入酒海井,全部壮烈牺牲。
2017年8月,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启动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打捞工作,邀请当时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的李法军负责遗骸鉴定研究。
井下地质复杂,布满淤泥和石块,工作人员经过抽水、阻水、分流、清淤等一系列努力,陆续发现20余具遗骸。
李法军用颤抖的手在电脑键盘上敲出了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鉴定报告:
——颅骨上有明显的外力创伤痕迹,是致命伤;
——年龄15岁至25岁,身高1.37米至1.63米,体重53公斤至55公斤;
——股骨整体发育较弱,长度短小,这些烈士生前身体并不强壮……
长征途中,许多红军士兵年龄不到20岁,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也只有25岁左右。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做了近20年遗骸研究的李法军和他带领的团队被深深震撼。
“他们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生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李法军说。
甑子岩,灌阳县的深山溶洞,洞口直径约5米,深不见底。
2018年底,重庆洞穴探险队现场打捞红军烈士遗骸。虽然已经过去2年多时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打捞队员肖洪内心仍久久难以平静。用铲子一点点刨开黑黝黝的泥土,一块块骸骨露出来,肖洪感慨万千:“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不惧生死?”
此后,2300多块骸骨被陆续打捞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军遗骸收殓保护,但因年代久远,还有不少红军烈士散葬在湘江两岸的群山之中。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近年来,广西对湘江战役纪念设施、遗址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发掘收殓的82具相对完整的遗骸、7465块零散骸骨进行集中安放,以此告慰先烈。
灌阳县烈士陵园里有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立碑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34师第100团团长韩伟的儿子韩京京。他遵照父亲的遗愿,为红34师牺牲的将士立了这块碑。
松柏挺拔,石碑静静矗立。韩京京在墓碑的基座上刻下一句话:“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来源:新华网
责编:胡焕红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