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书名:《追风筝的人》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李继宏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简介:《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这是一个关于善良、背叛、痛苦、救赎的故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一次阿米尔参加传统的斗风筝比赛,只要追到他的风筝便能获得最终胜利。但哈桑在追其风筝时却遭遇欺凌,由于阿米尔躲在角落旁观,促使悲惨不堪的事发生在哈桑身上,自责和痛苦的阿米尔加上过于在乎父亲的爱,最后诬陷和逼走哈桑。不久阿米尔也因战争跟父亲逃往美国,远离故乡。
而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成年后的他踏上赎罪之路,期间却发现哈森与自己的关系非比寻常。最后在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和找回哈桑的亲骨肉索拉博的同时,他终于追回心中丢失的“风筝”。
提起“风筝”,或许大多数人会联想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吧,快乐、美好。
在这篇小说中,围绕“风筝”发生的故事很悲伤,但它也有着美好的象征: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阿米尔最初的善良和友善,哈桑的忠诚与勇敢,一个人的初心,曾经想要弥补的东西……好像只有追到“风筝”,才能获得平静与安心。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文中最感人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在文首、文中、文末都有出现,这是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最真诚的话,珍视的朋友能甘愿为自己付出一切,这是多么难能可贵。作为最好的朋友,阿米尔却在嫉妒哈森作为一个仆人却能得到自己父亲关爱的过程中,态度与感情逐渐“变质”。
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这本书都把其中的人性描写得十分细致。
阿富汗人尊重风俗,但讨厌规则,斗风筝也是这样。规则很简单: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祝你好运。
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他的父亲应该跪在你跟前,用睫毛扫去你靴子上的灰尘。
在哈森被伤害后,阿米尔悔恨、自责、难以入睡。长大后阿米尔离开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去到没有战争的美国,但一句“在阿富汗,有重新做回好人的路”,他又选择回到故乡去弥补童年犯下的过错。
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
《追风筝的人》就像一个善意的提醒,在每个人犯错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挽救。
值得一提的是,全文以苏联入侵阿富汗和阿富汗国内战争为背景。动荡不安的生活、种族歧视、信仰,都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异,读后再反观现在的生活,你一定会无比珍惜当下。
诚然,生活、工作、家庭、友谊或多或少都存在遗憾。或许,我们都有一只想要找回的“风筝”,或许,我们都是那个“追风筝的人”……
电影《追风筝的人》
(上下滑动查看↑)
它是一本好看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常常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叙述紧凑而流畅,不玩文学的技巧和噱头,能够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作为小说,本书的更重要价值是对人性的描写和揭示,在深层次上,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一部道德小说,但它丝毫没有说教的气息,而是表达了对人性的真切的体察。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来源:云浮日报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植发炜 李艳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