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史学门外汉,对广东这个第二故乡的了解,更多限于近现代史。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错以为广东在前近代就是“蛮荒化外之地”,不理解为什么被称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会断言:吾粤之地“盖自秦汉以前为蛮裔,自唐宋以后为神州”。
带着疑惑和不解,读了郎国华2006年出版的《从蛮裔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以及2018年出版的修订版《岭海生名粤:宋代广东经济九章》,豁然开朗,不仅理解、认同屈大均所作的判断,还从宋代广东经济发展中看到了今日广东崛起的某些历史积源。
“上承了五代十国,下开启元朝代,文化盛世是宋,商贸发达亦是宋。”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现象新变化等方面,宋代都不比其他朝代逊色,甚至还时显优势。也正是由此,很多史学家都认同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关键性的重要地位。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钱穆先生也认为:“论中国古代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即便对史学家描述的宋代不够了解,今天到了开封,去“清明上河园”等地看一下,也能对千年前宋都东京的繁华景象有一个大致了解。
而在距离宋都东京1500公里之外的“广南东路”(宋代地方行政设置,覆盖今日广东大部分地区),当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郎国华在书中提供了重要参考。作者对宋代广东经济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从环境迁变、政区沿革、人口发展、农作进步、工场创新、商贸交通、海丝扬帆、流人贡献、政策嬗变等“九章”,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广东版的《清明上河图》。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认为,宋代是广东经济发展出现质变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宋代广东“迎来了发展史上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阶段。告别南汉政权造成的与中原相对分割的状况后,广东重新融入了中国的整体发展格局。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加上自身特点的发挥,广东的经济在此期间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从整体上摆脱‘蛮荒’、‘瘴疠’之地的落后面貌,开始成为神州大地”。从宋以前的“化外之地”转而“融入全国经济体系”,广东经济进入了历史转折时期,并孕育了近代广东经济的某些要素和成分。
比较宋代广东经济与今日广东发展,隐藏其间的密码或者说积源是什么呢?
首先就在广东独特的地理环境。“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清人陈恭尹的一句诗,道尽广东岭海环抱、岭海一体的独特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广东很早就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正如郎国华书中介绍:“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广东作为始发地,一直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时至宋代,以市舶司为特点的对外经贸独领风骚,当时的广州港,‘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就连‘去天万里’的潮州也成了‘海滨邹鲁’。”纵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存在着一个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渐进转移过程,而宋代正是经济重心东进南移的完成和加速时期。当近现代海洋文明和海洋世纪来临时,广东经济社会迅速崛起、引领中国,有其必然性。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就是古代大量移民谪宦来到广东,与当地民众交流融合,带动农业和手工业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广东经济走向,更孕育了广东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为广东日后直至今天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能量。时至今日,许多人都觉得广东是对外来人口最包容的地区,而广东也能够一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国的人来此打工、创业、游玩、定居,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人力支撑,就与广东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密不可分,而这种文化气质的形成早有源头。
当然,还可以从政策嬗变上找到一些密码。郎国华在书中梳理了两宋中央政府对广东所采取的政策,通过分析其内在演变可以看到:中央政策的及时调整、配合,对一地经济的兴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政策的失误,会严重扼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从粤北的采矿业、广州外贸通商的兴衰等来看,这一点更加清晰。联系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崛起,显然离不开中央给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也离不开每到关键时刻最高领导人的坚定支持。
此次修订出版的新书在思想观点以外有两点“惊艳”:一是打破原有著作的框架结构,对内容进行了重构和改写,缩短了每一章的篇幅,对晦涩的学术语言和古文也作出了精简,降低了阅读难度;二是章节命名简洁、整齐,每一章开头引用古诗,而且附设大量与内容相关的照片、书影、地图等,文图相映、饶有趣味,打开了想象空间。
(《探寻“广东气质”的源头》由金羊网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来源:羊城晚报 金羊网
作者:丁建庭
责任编辑:冯浩森
值班主编:区云波